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书生||谢治菊:躬行山林,情漫枝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广大科研 Author 科学研究院





躬行山林,情漫枝梢

——谢治菊教授的治学育人之道






谢治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专家,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筹)会长、广州市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监测机制与帮扶路径研究”首席专家,多次受邀带队参加全国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与乡村振兴示范县考核评估工作,在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扶贫减贫政策与评估、结对帮扶经验与考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先后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等10余项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9项,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5次、被教育部采用与省级领导批示24次。


人间万事皆艰辛

这粒种子源于“贫困”

谢治菊出生于重庆合川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靠父亲当矿工、收废品和做“棒棒军”养大,成长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因为交不起学杂费,小学1-2年级我都是每天割完猪草、砍完柴后再到村小的教室外面去蹭课听。”直到六年级,谢治菊每天步行16公里,才转到乡里的完全小学上学,后以全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县城新办的合阳中学。初中毕业后,她放弃中师生的身份进入合川第二中学,终以全校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重庆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

“进入大学后,我第一次系统了解到扶贫、减贫、脱贫等概念,也才清楚这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方向。”谢治菊说。也正是从那时起,谢治菊下定决心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把“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事业旨趣,希望能为像她父母一样“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的中国农民寻找摆脱贫困的答案。

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苦难专挑苦命人”。刚上大学时,作为顶梁柱的父亲被查出有严重胃病、肺病等多种综合性疾病,需要长期吃药维持,不能再干体力活,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垮塌。随后,学费、生活费、父亲的医药费成为压在谢治菊头上的“三座大山”,使她喘不过气来。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她不得不同时做上几份兼职,送过酸奶、扛过砖头、发过传单、做过家教、卖过零食、歇过工地……她把学习之余的时间都掰成两半,有效平衡了学业与生存的关系。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粒种子长于“大爱”

“如何破解贫困”这粒种子在谢治菊心中埋藏已久。“我想我的成长经历就是这粒种子慢慢发芽,生长的过程”,谢治菊说,自小学到大学,她一直是在好心人与学校奖学金的资助下完成学业,高中时合川二中每个月还为她提供30元的生活费。大学毕业时她拿到了10份国家体制内、编制内的工作邀请。经过在北京的短暂停留与淬炼,她赴贵州民族大学做了一名老师。期间,她在贵州大学、南京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并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

“我是生于贫困长于贫困又惠于贫困。”艰苦的努力锻造了谢治菊坚韧不拔、自强自立,踏实勤奋、努力向上的优秀品质。“这真是让我受益一生!”谢治菊感慨道。“因为有这样的成长经历,我常怀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不忘村庄的养育之泽,对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挣扎之举,我更感同身受。”


调研足迹遍全国

这粒种子熟于“田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戮力同心,经过8年的接续奋斗,到2020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这也改变了贵州世代贫困的宿命。在彪炳史册、波澜壮阔的减贫治理实践中,就有谢治菊及其团队的一抹身影。

 “2004-2006年我曾参与做过关于边远贫困山区集中资源办学的研究。因为交通闭塞,当时求学的小孩子天不亮就要点着火把,翻山越岭去上学,中午学生们只能吃已经凉了的烤土豆或小饭团,下午又要打着火把回到家里。”当时的情景,谢治菊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我们对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2008年国家就恢复了一些边远贫困山区教学点。”2012年,谢治菊团队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低龄学生寄宿问题向相关政府提出建议,并得到采纳。

2023年2月谢治菊团队在贵州大方县元宝小学调研


在脱贫攻坚阶段与乡村振兴阶段,谢治菊更是带领团队对贵州减贫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如“三变”改革、塘约经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大数据贫困治理等进行了系统调研与研究,由此形成的学术成果在学界产生良好反响。可以说,在贵州工作的17年,谢治菊团队的足迹走遍了贵州9个市(州、区)88个县中的大部分村庄,细致了解每个县脱贫减贫的情况,各项研究对于贵州历史性地撕掉千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2013年国家提出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我们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时代显学”,谢治菊说。尤其是,2021年国家调整结对帮扶关系,广东省全域帮扶贵州省后,贵州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兴,这更加坚定我将毕生奉献给减贫事业的信心。”讲到这,谢治菊脸上浮现灿烂的笑容。

谢治菊坦言,2018年调来广州大学后,她们的团队很快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的重视,多次参与全国和省里的考核评估工作,这更加坚定了她进一步做大做强团队的决心。她戏称自己是东西部协作的产物,“我曾经在贵州的学校受到过广东的帮扶,现在过来反哺广东广州。”五年来,谢治菊及其团队成员在全国15省80多县200多个村庄进行了田野调研,行程10多万公里,参与的学生有800多人次,深度访谈了政府人员、企业代表、帮扶干部、受益群众等1200多人,真正践行了“行田间地头,走街头巷尾,躬身为人民做学问,把论文写到大地上”的诺言。

2020年12月谢治菊教授在云南怒江州考核评估


重任千钧再出发

这粒种子传于“盛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龙头,人才振兴是核心。”谢治菊告诉记者,她又将人才细致地分为三类,即在地人才、返乡人才、潜在人才。“这三类人才中最缺的是管理人才、运营人才与领军人才。”

2023年1月谢治菊教授参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3年《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服务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近年来,为弥补乡村振兴人才缺口,谢治菊团队围绕“培训在地人才、培育潜在人才、孵化返乡人才”的思路,在广州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开展“扶贫精神进校园”“扶贫干部进课堂”“扶贫案例进教材”等活动,创新开设《中国扶贫密码》《乡村创新创业实践》《乡村振兴概论》等思政或国情课程,推出“口述乡村”系列育人计划,开展“乡村振兴·青年担当”系列育人活动,先后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促进了团队的成长。2018年以来,谢治菊带领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团队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咨询服务100多次,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咨政建议、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0余次。

回首过往,谢治菊团队的贡献在于:一是将认知科学理论应用于贫困治理、乡村振兴领域,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认知科学与贫困治理;二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贫困治理领域,在国内较早系统研究区块链与贫困治理;三是将差等正义理论应用于贫困治理、乡村振兴领域,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差等正义理论;四是构建中国特色结对治理体系,在国内较早系统研究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五是系统开发扶贫资源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书本,在国内率先提出扶贫资源“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精神育人”五大育人体系。

展望未来,作为身处华南、心系家国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我们始终秉持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使命与担当,所以先后发起成立广州市乡村振兴研究会、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盟联合会”,力图在伟大时代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高质量研究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助推农业强国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2023年2月谢治菊教授参加广州市乡村振兴研究会成立大会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多年来,谢治菊在饱含深情的调研中书写“国之大者”,她迈出的每一步都见证了中国沧海桑田的变化。驰而不息,砥砺再出发,谢治菊将继续为人民耕耘,让“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闪耀在辽阔江山。


春风鼓荡,于高山之巅观锦绣河山;号角激昂,于蓬勃热土谱发展新篇。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与时代相接轨、融入发展大格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服务支撑广东广州高质量发展,奋力朝着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最终实现建成一流创新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编辑|黄蕾  韩一通  戴浩添

初审|李雁  审核|李进


广识博闻,大道至简

公听并观,管法自然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公达书生||曾维和:和衷共济,维生出新

公达书生||沈本秋:勤种春华,静待秋实

公达书生||张茂元: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公达书生||董石桃:石赤不夺,桃李春风

公达书生||王枫云:墨染丹枫,拂展云笺

公达书生||夏   宏:夏雨沐物,宏浚而昌

公达书生||周利敏:殷民阜利,逊志时敏

公达书生||陈   潭:性格学术,道德文章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公达家书||第42封:始于坚持,终成美好

公达家书||第43封:公门桃李,管鲍之交

公达家书||第44封: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